历史故事《没有永远的朋友》

国与国之间,用政治手段不能解决问题,往往诉诸战争;而假如战争不能战胜对手,又只有回到政治手段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来。这与商战中的兼并与合作,合作与兼并一样,如果牺牲小的利益可以保全大的、整体的利益,牺牲显然是不可避免的。

曹操夺得东川后,有乘胜下西川之势。

听知曹操取东川后,人们都料其必来取西川,因此,百姓一日之间,数遍惊恐。形势十分危急!

刘备、诸葛亮在惊讶之际,并没有麻痹大意,他们早就确定对策。一知曹军有东下之势,刘备就急请军师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现有一计,可使曹操自然退兵。刘备问何计,诸葛亮说:曹操分军屯合淝,是惧怕孙权。今我方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东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曹操必勒兵向南了。

过去,诸葛亮是寸土不让的,鲁肃曾三索荆州,他千方百计抵赖;他哥哥诸葛瑾来索取,碍于兄弟情面,他许割三郡,但并没有派人告知关羽,关羽当然心照不宣,东吴派人去要求交割三郡被赶走了。

这次却是为使孙权出兵合淝以促曹操退军,解救西川之危,只好忍痛割三郡。

因为孙权袭荆州本是曹操为解樊城之围而以利诱之的。孙权对夺回荆州蓄谋已久,过去呕尽心血,设尽计谋,连妹妹赔出去都捞不到。今有此良机又何乐而不为。

而司马懿看出取川的有利条件,便向曹操建议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机,机不可失呀。

曹操却叹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说:司马仲达之言是。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了。

曹操说: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当然,曹操不敢取西川是因其有三怕:一是以初破袁绍的大军,远行疲惫,跋江河作战,因而有赤壁之败;现在又以刚刚平定张鲁的军队,历险阻,越山壑,不体恤士兵的劳苦,不一定会胜。二是假如荆州关羽会合东吴,而乘虚北伐,将奈之何?三是昔日有博望、新野之战,诸葛亮能焚我师而挫我军锐气,况今有西川之地而欲与之抗衡。

因此,曹操按兵不动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司马懿和刘晔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取川之策是可取的,但曹操作为一个统帅,对用兵不能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当没有充分胜利的把握时不能轻言用兵。而且,这次战争关系到曹操的成败,如取蜀不利,而这时关羽有重兵驻荆州,如与孙权协力北伐,分别向樊城、合淝进军,而曹操远征在外,很难及时回师救援,这样前后遭到夹攻,是很危险的。

所以曹操得陇不敢望蜀。而他按兵不动却不撤兵,说明他还在观察形势和慎重考虑是否取蜀。

袭荆州虽与曹操有关,但袭取者是东吴,杀关羽,孙权是不能推其责的。胜利伊始,孙权正乐在兴头,不考虑后果,倒是张昭提醒了他,说: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了!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吴难敌。

孙权听了大惊,跌足说:孤失计较!似此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张昭终究是老谋深算,当即想出一计说:曹操拥百万之众,虎视华夏,刘备急欲报仇必与曹操约和,若二处连兵而来,东吴危了。不如先遣人将关公首级,送与曹操,明教刘备知是曹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曹操,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了。我于是观其胜负,于中取事,此为上策。

孙权按计行事。张昭之计,确是费尽心机,但他太小看魏、蜀了。

曹操听说东吴送关羽首级至,高兴地说:云长已死,我可以高枕无忧了。司马懿当即揭穿东吴的阴谋说:这是东吴移祸之计。并提出解此计之法,说: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用大臣之礼葬了;刘备知道,必然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却观其胜负: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者得一处,岂不唾手而得。

曹操大喜,按其计办。

的确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可是,不管吴魏怎样机关算尽,是瞒不过诸葛亮的。他听到东吴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曹操以王侯礼祭葬之的消息后,当即向刘备揭穿魏吴的计谋,说:这是东吴想让我方伐魏,魏亦想让我伐吴,他们伺机而得利。主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待吴、魏不和乘机而伐之。

诸葛亮的计本是上策:从三国力量对比看,曹魏最强,吴蜀任何一国都难单独与之对抗,只有联合,才能敌之,两国对抗,只能是互相削弱,而对魏有利,因此诸葛亮力主不伐吴。

就像人与人之间相处一样,国与国之间,往往因利而相交,因利而相恶,古今如此。

曹操南征,刘备、孙权为图存,于是联盟抗曹赤壁得胜;东吴为谋自己的利益,于是袭了荆州,杀了关羽,自此,蜀吴交恶,蜀国于是伐吴;刘备败归白帝城,不好意思见人,终于谢世;为共同的长远利益,两国又重申旧盟,从此,蜀吴一直相依为命,共同抗魏。

以前蜀、吴之间有同有异,异是对待荆州的不同态度,同是对抗曹魏的共同利益,而这时已无异,只有同,共同的利益使蜀、吴再次联盟。

蜀、吴任何一国都非曹魏敌手,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不被曹魏逐个击破。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是客观形势造成的。

彝陵之战后,吴国的态度很暧昧,既不与蜀国公开对抗,又不敢公开得罪魏国。

曹丕起四路兵取蜀,许以孙权,若得蜀土,各分一半,促使东吴起兵来接应;孙权与陆逊商量,决定虚应之而迟不出兵,观望魏、蜀胜败才决定去向:若四路兵胜,蜀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如四路兵败,则作别议。

诸葛亮料到孙权不会立即出兵,因此当他退了四路兵后,即物色适当人选入吴做使者。最后邓芝入吴,向孙权陈说利害,终于使孙权绝魏和蜀;吴派张温使蜀,双方重申旧盟。

而此时,吴、蜀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彼此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孙权称帝后,遣使入川,以表盟好,并约平分天下。众人都认为孙权谋逆,宜绝其盟好。后主遣使到汉中问诸葛亮,诸葛亮说:可令人带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魏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

于是派使赴东吴向孙权作贺,并呈上国书,约吴兴兵伐魏。权与陆逊商议,陆逊说:这是诸葛亮惧怕司马懿之谋。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诸葛亮攻魏急,我可乘虚取中原。

蜀、吴同盟虽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遥相呼应,互相牵制曹魏,使曹魏不敢轻率兴兵入侵,三国能鼎立达半个世纪之久,吴、蜀同盟抗魏是个重要的因素。

更新于:2个月前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539.html

相关推荐

什么样的朋友可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

什么样的朋友可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值得交往

在我们一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人,形形色色的人,那些是真正的朋友,那些朋友不值得交往?朋友不分高低贵贱,要投缘合得来。交友要交心,不可不慎;待人贵在诚,宽和为佳。真正的朋友,相知至死;真正的知音,心心相印,..

友情文章 2024-06-29

历史故事《墨子劝架》

看墨子劝架,是一种享受这个人的脑子太好使了,嘴巴太能说了,每次劝架,都能想出巧妙且有效的策略。投石问路、旁敲侧击,剑走偏锋、指东打西、以退为进、迂回突击,以三寸不烂之舌,横扫千军如卷席。第一回,劝阻楚..

历史故事 2024-06-26

历史故事《才女的精神状态》

现代社会中,才气赋予女子的不止是名气,更多是独自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态度。有自己追求的事业,过自己喜爱的生活。而有才气这件事情放在古代,却似乎成了女子的魔咒,往往被我们熟知的才女,一生总离不开悲凉与苦楚。..

历史故事 2024-06-26

历史故事《王安石到底是邋遢还是讲究》

欧阳修特别寄望的后起之秀有两人:一个是王安石,另一个则是苏轼。对于这两个人,世人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苏东坡,是热爱生活有品位的风流才子;王安石,是刚愎自负没品位的工作狂人。翻看宋人的笔记小说,关于..

历史故事 2024-06-25

历史故事《古时“打更”为哪般》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句话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它经常出现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而且是半夜三更的晚上,他们会一边敲锣一边报时,这种人在古代叫打更人。众所周知,古代没有钟表,那时候的人们基本上都是日出而作,日..

历史故事 2024-06-25

历史故事《多尔衮的决断》

公元1643年,皇太极去世。由于去世得突然,并没有留下遗嘱,确立谁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人是一个未知数。此时,最有能力也最有人望登上皇位的人有两个,一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一是时封睿亲王的多尔衮。豪格和多尔衮各..

历史故事 2024-06-25

历史故事《拒绝的底气》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则齐景公被拒酒的事。齐景公是个酒蒙子,酷爱喝酒。有一天,他在宫中饮酒,喝到晚上还意犹未尽,他向来主张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觉得酒喝得不能尽兴,原因是没有像样的酒伴。于是命备车,他坐..

历史故事 2024-06-25

评论列表
全部评论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