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全唐诗>从何而来》

有人说,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无论牙牙学语的儿童,还是两鬓斑斑的老人,谁都有几行烂熟于胸的诗句。

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但人们不知道,这些佳句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全唐诗》以及精选出的《唐诗三百首》。

那么,《全唐诗》又从何而来?这就与一位名叫胡震亨的明代海盐人密不可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心慕汉文化的爱新觉罗玄烨认为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但是自北宋以来,只有选录,而无编辑唐诗集大成者,便令人编纂《全唐诗》。

《全唐诗》收录48900余首诗,涉及2200多位诗人。时隔久远,编纂唐诗集本来会是个浩大持久的工程,但仅仅一年多便完成了。究其原因,是有着胡震亨耗时十余年编成的唐诗集《唐音统签》作为重要底本。

清修《四库全书》着录《全唐诗》,按语里清楚地写着胡震亨的巨大贡献:《全唐诗》以胡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唐音统签》全书以十干为纪,从《甲签》至《癸签》共计1033卷,收录了当时传世的盛唐、中唐、晚唐,乃至五代的诗,还包括断篇零句、词曲、歌谣、谚语、酒令。

书中还给每位诗人留下了个人小传和文学评论,因此,也有了李白、杜甫并称。

除了唐诗,作者胡震亨对唐诗体裁变迁、比兴体格、字句声调等的研究见解也收入《唐音统签》。如在《唐音统签癸签》卷九中,胡震亨谈了李白的乐府诗: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诗集体大思精,内容广博,博采众说,成一家言,是研究唐诗的重要参考着作。胡震亨,字孝辕,号遯叟。编一部唐诗集,是他50多岁时才作出的决定。胡震亨出生于海盐的书香世家,从小就博览群书,年轻时即科场得意,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先后任合肥知县、定州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等,在任期间多有善政。

明朝末年,辞官回乡的胡震亨,终于又能重拾自己漫卷诗书的少年梦想。此时,有一个现象让他十分揪心。唐朝人作的诗歌,前人编的诗集、诗选正在快速消失。古时候没有数据库,更没有搜索引擎,诗歌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或者通过诗集、碑文石刻等记录,极易散落失传,发生张冠李戴、缺漏错讹更是常事。

比如稳坐大唐诗坛第一把交椅的李白,一生写了一万首诗歌,有多少首诗留了下来?结果令人沮丧,不及十分之一。

再说杜甫,活到58岁,流传下来的诗虽有1000多首,但40岁之前写的没几首。大概率还是没能流传下来,诗圣大半生的才华光芒都湮没在历史的荒烟蔓草之中了。如果要开列这份不幸的名单,那还会有令人痛心扼腕的漫长一串:孟浩然、骆宾王、李商隐、王勃、张若虚、张继

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明代,唐诗至少失传了一半。这让钟爱诗书的他难以接受。于是,他决定以一己之力收集全天下散佚的唐诗,编一部详尽完整的唐诗集。虽然自己很快就要进入花甲之年,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先干起来再说吧。

年近花甲,以一己之力挑起这个担子,胡震亨是有底气的。首先,他有着毕生研究唐诗的功底。胡震亨自幼爱唐音,前半生专注于唐诗收集、整理、研究,从《唐音统签》里他对唐诗及作者的点评中可见一斑。比如他说:唐大历之后,五七言律尚可承接开元气象,只有排律有点不行,到了元稹和白居易方迎来中兴。中唐杨巨源,晚唐李商隐、李洞、陆龟蒙三家,杨则短韵,不失前矱,其他三家长篇的作品,词藻新颖,但题材限制了诗艺表达。其次,胡家富藏万卷。他父亲胡彭述留下了一个叫好古堂的藏书楼,等藏书传到他手里后,已经积累达万卷以上,而且多为珍贵的秘册异书。再说他本人,更是着作丰饶。他曾撰写《靖康咨鉴录》《读书杂记》《秘册汇函》《续文选》等地志、史评、选编,为编纂唐诗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后,胡震亨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忙活,遍翻与唐诗有关的各类书籍,认真抄录,一日三餐都由家人送来。单枪匹马,广搜博采,考订精赅十年书成,67岁的胡震亨扶卷长叹、老泪纵横。想必,千百年后的人们,不会再轻易遗忘那些永忆江湖的雨夜,仍能听到那穿透霜笼寒山的钟声吧

《唐音统签》堪称史上私人总集编纂之首。即便是网络发达的现代,要完成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临终前,胡震亨叮嘱子孙要好生保存,它是无数前人的心血,文化艺术的精华。幸运的是,《唐音统签》的刻本及抄补之足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很难想象,没有璀璨唐诗的中华文化的星空会怎样黯然失色。很难想象,没有胡震亨等唐诗摆渡人,会有多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千古佳句在光阴里消亡散尽。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705.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唯唯谔谔的邹忌》

谔谔,《说文》记载:咢,哗讼也。字亦作谔。解释了谔有直言争辩的意思。按照语言习惯,两个相同的字组合常作貌解,谔谔形容直言争辩之貌,唯唯形容行相随顺、恭顺答应之貌。历史中常扬谔谔之士,抑唯唯之徒。《贞观..

历史故事 2025-04-19

历史故事《古代的“高考移民”》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儿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邽镇的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这在唐朝可..

历史故事 2025-04-19

历史故事《妙趣横生的判案诗》

古代审判案件时,有的官员将判词写成诗歌形式,言简意赅,诙谐幽默,读来颇有意趣。南宋理宗宝佑年间,马光祖为临安府尹。所辖有座年久失修的福王府第,由平民租住。一天,福王府的人到县衙状告租房百姓,说他们拒不..

历史故事 2025-04-19

历史故事《香菜吃不吃,古人也纠结》

近年来,世界讨厌香菜日流行了起来,这个日子似乎备受那些不爱吃香菜的朋友们的欢迎。关于吃不吃香菜的话题,古人其实也很纠结。起初,香菜其实可以代指很多植物,如刺芹、香薷等。但也许是芫荽过于出众,在流传中,..

历史故事 2025-04-19

历史故事《比武器更重要的是智慧》

郭逵是北宋名将,他的有名不是因为冲锋陷阵的勇敢,而是因为富于远见的智慧。最初,郭逵在北宋军中只是一个下级军官,因两次准确的预言而崭露头角。康定二年(1041年),朝廷接受韩琦的主张,进攻西夏,出兵灵武。对..

历史故事 2025-04-19

历史故事《秦观:追星的最高境界》

历史故事《秦观:追星的最高境界》

如今粉丝文化盛行,但万千粉丝中,以爱豆为一生的精神偶像,并与他双向奔赴的又有几人?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就有一位追星追到和爱豆命运与共的最强粉丝秦观。追星之路秦观追星有着家学渊源。至和元年(1054年),六..

历史故事 2025-04-18

历史故事《唐宋第一毒舌》

翻开《唐诗宋词鉴赏辞典》,许多诗词是在士不遇的境况下抒发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托物言志,比较委婉。比如骆宾王,因为写了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下了大牢,写出来的诗是《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

历史故事 2025-04-18

历史故事《辛弃疾的豪放从来都不是口号》

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 是忠义奋发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压下来。所以辛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讲别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不大重要。讲辛弃疾就要对他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辛弃疾出生..

历史故事 2025-04-18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