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故事《12米长的汇款》

莫言是谁

这个故事,得从一件往事说起。

1995年9月,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一位28岁的青年农民张广中,为抢救落水青年而英勇献身,留下了4岁的女儿、65岁的父亲、90多岁的奶奶和一个正在部队服役的弟弟。张广中牺牲后,这个家庭的四辈人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妻子因受不了家境的贫寒,一去不返。

张广中的事迹被刊登在《枣庄日报》上,无数人对这个英雄的家庭给予热情的关切,纷纷寄钱寄物,其中有一位尤为特别,他第一次从邮局汇来了200元,经过滕州市界河镇政府将这笔钱转给烈士一家,此后每个月都会寄来100元。就这样,从当年年底起,一张张汇款单都会准时寄到,汇款单上没有单位,没有详细地址,仅仅署名莫言!

莫言是真名还是化名呢?

这些汇款单让烈士的父亲踌躇不安起来,他没有去领取汇款,而是小心翼翼地将每个月寄来的汇款单保留起来。按有关规定,过期不领的汇款,邮局可以按原汇款人的地址退回,可工作人员犯了难:没有地址,汇款人也不知是不是真名,退给谁呢?一段时间积攒下来,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张广中的父亲是个朴实的农民,他惴惴不安:咱和人家非亲非故,咋能白花人家的钱呢?老人总想找到这位好心人。

1996年10月,张广中的弟弟张广桥从部队光荣退伍,刚到家里,老人便拿出了一叠汇款单,说:儿啊,你哥去世之后,有个叫莫言的好心人,每月都给咱寄钱来,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现如今你退伍了,得赶紧去找找,咱得去谢谢人家!

张广桥拿过这些汇款单,仔细地查看起来汇款地址:枣庄市市中区;汇款人:莫言。市中区这么大、这么多人,到哪里去寻找这个莫言?张广桥到处打听,当地政府也听说了这事,非常支持,在报纸头版头条刊登《寻找莫言》的文章,不久就引得全城关注。

寻踪觅迹

1997年5月的一天,事情终于有了回音,一封署名莫言的来信寄到了老人的手中,信中只有几行字:老人家,钱都收到了吧?你们不必费心找我,我和广中是同龄人,他舍己救人的精神我十分钦佩,这钱也算是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吧。

信是用单位信笺写的,顶端的单位名称却被写信人偷偷地裁了去,这一裁,线索便销声匿迹了!

然而,张广桥寻人心切,他拿着这张信纸,翻来覆去地看,突然,他眼睛一亮,从信纸的底端发现了端倪:那是一行小小的数字,这或许正是寄信人单位的电话!

张广桥尝试打电话,电话通了

请问,你们是哪个单位?

我们是市中供电局黄庄乡供电站,你有什么事吗?

张广桥极力抑制着激动的心情,说了莫言的事,请求对方帮助寻找这位好心人。

可是,经过询问,黄庄乡供电站所有职工没有姓莫的。

其实这并不意外,这位好心人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谁,自然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张广桥和父亲没有泄气,他们带着那封信,来到界河镇党政办公室,镇长当即指示,派专人帮助张广桥和父亲去寻找莫言。

镇长说,既然那封信是汇款人所写,用的信纸是黄庄乡供电站的,十有八九,这个莫言就是黄庄乡供电站的。镇长当即派了一辆车,去黄庄乡供电站。

张广桥和父亲来到了黄庄乡供电站,接待他们的是一位上了点年纪的站长。张广桥说了事情的缘起,拿出了一叠汇款单和那封信。

老站长看了汇款单,又看了莫言的那封信,面对这熟悉的字迹,他一眼就看出了莫言是谁,他的眼眶湿润了,当即领着张广桥他们来到食堂

食堂里有一个人正蹲在地上洗菜,那时候条件有限,职工们都自己在食堂做饭吃。那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裤,老站长走上前去,指着那人,说:他就是莫言!

那人站起身,憨厚地笑着,上前握住张广桥父亲的手,有点激动,说:老人家,大老远地过来

好人哪,我们可找到你了!这位花甲老人声泪俱下,一头跪在那人的面前,张广桥掏出一面早已准备好的锦旗,上面写了两行字:浓浓爱心显风尚,深深感激永不忘

你是好人

那人叫李明强,是国网枣庄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农电员工。那天,他看到了张广中为抢救落水青年而英勇献身的报道,觉得自己和烈士的年龄相仿,想到烈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境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把报纸拿回家,同妻子一起阅读后,两人泪流满面。李明强同妻子商量说:烈士一家看似光荣一阵子,但今后可能会受穷一辈子,咱们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事,每月拿出100元,作为他们的生活费。妻子点着头说:咱家也不富裕,就算是咱们又多了几口子需要照顾吧!

第二天一早,李明强跑到邮局,把200元资助款汇了出去。为了不引起关注,他用了莫言这个名字,经过滕州市界河镇政府将这笔钱转给烈士一家。此后的每个月,李明强都去邮局汇100元,而那时,他每月工资只有260元,有两个儿子需要抚养,妻子在家务农,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

交谈中得知,就在李明强持续捐款的第二年,赶上李明强的父亲住院,孩子们的学费再加上一家老小的生活开销,刚到手的工资很快就捉襟见肘,没办法,李明强又和妻子商量卖掉两袋麦子,才凑够了100元的汇款。

听到这儿,张广桥和父亲泪水涟涟,老人抓着李明强的手,泣不成声地说:为为了我们,可苦苦了你啦

李明强低沉而又坚定地说:既然决定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一个家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我觉得值了!李明强的心里早就有了执着的信念:坚持资助烈士的女儿,直到她参加工作!

其实,李明强做好事,可不止这一回,1998年,我国南方发生特大洪涝灾害,他捐出了1000元救灾。2003年,他从报纸上看到临沂***老区一位公安民警的儿子身患白血病,他毫不犹豫地捐出500元相助。2007年,他从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中看到,山东沂水县黄山铺镇西黄庄村齐文山患有腿疾,生活困难,两个孩子面临辍学,便坚持每月给这个贫困家庭寄100元钱,有时候还给他们寄去衣物包裹。

李明强保留下来的汇款单据,以3排、约20厘米的宽度排列,竟然足足长达12米之多

李明强,男,1962年3月出生,山东省枣庄市人,国网枣庄供电公司彩虹***员服务队队员。

李明强有两本剪报,一是英雄模范的事迹,名曰爱心剪报,用以激励自己;二是贪污受贿的案例,称为贪官剪报,用以警示言行。同事们说,他从善小效大入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默默地奉献爱心,塑造着电力人的形象。

李明强的感人故事,曾经搬上枣庄供电公司的舞台,感动着公司的员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大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李明强的善行得到了社会认可,当地宣传部门给予长期关注和推举,并特别成立一支团队,巡回宣讲他的先进事迹。

2016年,李明强获评最美市中人枣庄好人等荣誉称号。2017年,他荣登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3832.html

相关推荐

哲理故事《三人行》

你知道登山的规矩吗?我是说训练有素的专家结伙去征服险峻的名山。他们三个人拴在一条长绳上交替前进,倘若一人不慎失足吊在悬崖峭壁之外,其他两人要合力把他拉上来。倘若费尽力气,营救无功,悬空吊着的人最好自己..

哲理故事 2025-04-04

哲理故事《绑鱼活得久》

在南方某些县城的鱼市场上,你会看见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一边是大盆子里在水中活蹦乱跳的鲜鱼,一边是用细麻绳严严实实地捆绑成弯月形、井然有序地放在木桶里出售的鱼。不知底细的你肯定买盆子里的鱼,那就错了,那..

哲理故事 2025-04-04

哲理故事《巴克卖刀》

有个叫巴克的年轻人拜圣地亚哥著名的铁匠史密斯为师,学习打制刀具。几年后,巴克手艺学成,史密斯骄傲地说:你学会了我的手艺,一辈子就不愁吃穿了!没想到巴克并不急着开自己的打铁作坊,而是去了外地征询别人对刀..

哲理故事 2025-04-04

哲理故事《以鱼的角度思考》

那一年,我大专毕业后到省城找工作。在这个学历满天飞的时代,大专文凭找工作实在太难了。幸好,我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太高要求,在一家刚成立的小公司落了脚。公司刚刚成立,加上我才5个人。老板倒是有工作经验,刚..

哲理故事 2025-04-04

哲理故事《一字之量》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在西安上市时,新华书店约作者签名售书。他们为陈忠实做了一张精美的名片,准备随书赠送给读者。签名售书前夕,书店经理亲自拜访陈忠实,并将名片的样品给陈忠实过目,名片上印的是:现代小说..

哲理故事 2025-04-04

哲理故事《成为叫醒兔子的好乌龟》

有一次,我在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时,向前排的几位听众提问:你们觉得当时兔子应该怎么做呢?他们都回答:不应该睡觉,应该踏踏实实地努力跑到终点。这是一般人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接下来,我问了K君同样的问题,..

哲理故事 2025-04-03

哲理故事《跌倒以后》

有一次,我在家照看小孩。他在一堆沙中玩装卸游戏,我坐在不远处玩手机。突然,他被一把玩具铲绊倒了。我起身走过去想要扶他,他却自己爬了起来,甩开我伸出的援手,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我有些诧异,退回原处观察。..

哲理故事 2025-04-03

哲理故事《隐形细节》

1946年,美国商人贝斯特韦斯特在加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建了贝斯特韦斯特酒店。贝斯特韦斯特酒店共有700个客房,动工建造之初,贝斯特韦斯特要求施工队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经过3年施工,酒店终于顺利完工。贝斯特..

哲理故事 2025-04-03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