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精选《汤》

入了冬,天色一暗,寒风中匆匆往家赶的人们,开始本能地渴望沸腾的美味,比如一碗汤。

小时候在姥姥家过年,晚上酒足饭饱,一大家子人坐在炕上嗑瓜子聊天,姥姥就站在炉子旁边,煮新酿的甜胚子给我们喝。滚烫的汤水在火焰的舔舐下,冒着咕咚咕咚的泡,莜麦粒一颗颗在这些泡泡里起伏翻滚,释放着酒香。

不一会儿,人人手上都捧着一个烫手的碗。一边吹气,一边慢慢地吞咽,热热的汤渗进肚子,这一年的温暖都有了着落。

那是几年前的冬天,一个人在北京,忽然很想念妈妈炖的排骨汤。周末花了大半天时间,跟妈妈打了好几通电话,终于煮出一锅汤。香气从厨房溢到整间屋子的时候,租来的房子,突然就有了家的味道。

汤是一种很微妙的食物。它不管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也并不能提供很多营养,却润物无声地渗透在中国人的饮食中,生发多样的情感。

很多时候,与其说是爱汤,不如说是我们太珍惜一碗汤容纳的那些情感:关于一些时间,一些记忆,一些很难说出口的爱。

汤是时间对胃的安抚。

2023年,白人饭预制菜等话题频频被讨论,各种质疑、调侃背后,是一群得不到安放的胃。

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一长串的待办事项,让认真吃顿饭成了一件优先级很低的事。我们接受了只需要在微波炉里热几分钟的料理包,习惯了会让食物风味逊色很多的外卖,吃一碗面,也要忍不住拿起好几次手机。

食物变成流水线的标准作物,稳定而冰冷地发挥它的功用。对预制菜的质疑里,除了对安全的担忧,还有一种对慢和手作的渴望。

而汤这种食物,承载了很多中国人对食物的情感投射。这是一种格外需要耐心的食物,最爱喝汤的广东人有种说法叫煲三炖四时间与等待,是一碗好汤的必要条件。

这背后,是一种舍得在食物上花时间的价值观。广东人有句话叫辛苦揾来自在食,辛苦地工作打拼,为的就是不紧不慢地吃顿饭。为了煲出一锅老火靓汤,广东人会去山里取泉水,去菜场找应季的食材,会专注地守着锅子,一煲就是一个下午。

这份闲情,对于断网吃顿饭都很难的现代人,才是最奢侈的东西吧。

汤也是一种很难标准化的食物。在广东,很多家庭都有祖传的私汤秘方,妈妈会根据季节、天气、家人的体质和今天的口味,煲出一锅独一无二的汤。

可能不止广东,很多家庭的厨房,都炖煮过这么一锅汤,咕咚咕咚的气泡里面,是对特定对象的心意,无法复制的情绪与味道。想起它,想起自己曾经被如此认真地对待过,身体和心灵就同时得到了滋养。

所以想起故乡,总会有那么一碗热气腾腾的汤。

美食家萨瓦林曾说:只要告诉我你爱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食物讲述着一个人的来处,孩童时期养育过我们的汤汤水水,在之后的日子,会渗透进身体和记忆,成为底色一样的存在。

曾经看到过一个调侃,喝惯老火靓汤的广东人,北方的西红柿蛋汤、紫菜蛋花汤在他们眼里等同于刷锅水。话是有点夸张,但食物对人的塑造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些偏好在无意识之时就已经养成,成为只有舌尖懂得的、不容撼动的标准。

它也无声地浸润着一个城市的性格与生活方式。始于唐朝的洛阳水席,特点之一是热菜皆有汤,半汤半菜的宫廷宴,将汤的功夫演绎为艺术。而在洛阳街头,随处可见的大小汤锅则在向你说明,这喝汤的习惯从历史中延续过来,早已深入寻常百姓家中。

广东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汤,洛阳人打招呼往往不说吃了没,而是喝汤喵。江西的瓦罐汤,江浙沪的腌笃鲜,福建的甜汤,杭州的宋嫂鱼羹一碗汤背后,是一个地域的山河物产人情脉络,也是冒着热气的乡土记忆。

而离开故乡的人们,总有一天,也会因为某个人,在另外一个城市的厨房学着煲一碗汤。

一个结婚不久的朋友跟我讲,从前很少做饭的她,现在会主动做一些费功夫的食物,比如煲汤。这是一种自发的愿望,想要跟在意的人分享美好的食物在一道汤和一道汤之间,新的羁绊被建立起来,我们也拥有了新的、需要以汤去灌溉的家。

还是这位朋友,跟我聊起父母辈的爱情。她说爸妈家平时不怎么喝汤,煲汤更像是一种爱的表达。妈妈生病的时候,爸爸会在医院旁边的出租屋里,煲鸡汤给妈妈喝。

从前她不觉得,父母之间有爱情,但现在回想起来,那爱是很深很深的。爱可以是很重大的决定,比如两个人决定成为夫妻,一起经历生命中的风雨;它也可以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比如煲一锅汤。

中国人不太习惯用语言和肢体表达感情,爱的载体,常常是食物。想念你,话到嘴边就成了好好吃饭;很多很多的爱,好像怎么说也说不清楚,索性就不说了,不如花一下午一下午的时间,用全部的真心实意,煲成一碗一碗的汤。

其实也不只是中国人。爱尔兰作家简卡森写过一篇叫作《汤》的故事:擅长做汤的外婆,用汤来治愈镇上每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外公不会花言巧语,说过的最浪漫的一句话是:你外婆不是一般女人,她会做全东部最好的西红柿汤。

后来外公去世,外婆一个月没有做汤,靠饼干和茶支撑下来。第二个月的一个早晨,她从悲伤的椅子上站起来,去厨房做了一锅汤,这些汤由最原始和真诚的材料而来,是我外祖母做过的最好的汤。

地域和文化不同,汤的味道也不一样,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广东人说最好的汤是大味至淡,汤清如茶,爱又何尝不是如此?最浓烈深切的感情,往往是言语说不明白的,最后都变成了汤那样朴素又日常的东西。

生命中大雪纷飞的时刻,心里有爱的人,还可以在炉灶上的汤锅边寻得一处寄托,看那腾腾的热气在锅盖上结成细密的水珠,像汤水写成的一封书信。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610.html

相关推荐

文摘精选《我不会告诉你:我很努力》

每个夜晚,从躺在床上到真正沉入睡眠之间,有一段极放松悠闲的时光。这一日之余,可读书看报,可三省吾身,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翻看手机。这一看,好梦就被搅扰了。微信公众号零点准时推送文章,新闻头条不停滚动更新..

文摘精选 2025-02-02

文摘精选《谁没跟父亲战斗过呢》

1、《摔跤吧!爸爸》,柯国凡看了两遍,这个故事和他们家如此相似,父亲未完成的理想,逼迫着儿子去完成。柯国凡很喜欢《摔跤吧,爸爸》里面一首歌,老爸,你这么严格,我们真的很受伤我俩的童年十分折腾,天真乐园..

文摘精选 2025-02-02

文摘精选《就怕熟人太好》

热情是个货真价实的褒义词,你不能说出它半点不好,但它真的会灼伤人。一次去神农架,网订的家庭宾馆经营者是一对老夫妻。旅游淡季,房客不多,老两口把所有的热情全放在我们身上。刚去时,老两口请我们坐在客厅的沙..

文摘精选 2025-02-02

文摘精选《大公司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实习生》

每一年来湖南广电的实习生都仿佛过江之鲫,每一个实习生无不想通过漫长的实习期,得到屈指可数的几个留下来的名额。在下笔之前我停滞了很久,我原本计划着告诉那些实习生,如何通过层层竞争脱颖而出,最终得到你深切..

文摘精选 2025-02-01

文摘精选《别给鱼,请给钓竿》

记得某年的员工旅游,我们去了柬埔寨,那是一个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国家。在出发前,我曾上网做功课,查了当地的人文风情,赫然发现当地贫富差距极大,网络上也有许多文章写着带糖果分给当地孩童的经验。于是我也准备..

文摘精选 2025-02-01

文摘精选《每一个来自父母的包裹都是催泪弹》

拆包裹的时候,她眼前就浮现出父母打包的情形,而来自父母的包裹里,满满的装的都是他们儿女的童年。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感慨颇深。西安的周妈妈带了100个自己蒸的包子去上海看望她的孩子。因为包子超重了,所以她花..

文摘精选 2025-02-01

文摘精选《穷追不舍的爱情一定是悲剧》

当电视剧《101次求婚》在日本热播的时候,我真心喜欢上了一位比我小4岁、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女孩子。因此,我也像电视剧中的星野达郎一样,对这个女孩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她好像并不讨厌我的所作所..

文摘精选 2025-02-01

文摘精选《时间的断崖边上》

又到12月了,时间像被按了快进键,人人都有焦灼感。5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在化疗,一期一期煎熬,不知何时是个头。靠窗的那个妇人,也许陷于昏迷,反正是好几天没说话了。有一天,医生就站在她床边,给ICU打电话:她..

文摘精选 2025-02-01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