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邓小平的算账决策法》
2025-01-04 08:33 历史故事
善于算账,是邓小平决策的一个重要特色。他到各地调查研究,常常通过算账了解下情,通过算账摸清建设进展、发现存在问题、纠正工作失误。正是通过不断的、精心的计算,他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重大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算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
1978年前后,邓小平频繁出访。他总是要求参观所访国最先进的工业和高科技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反复询问,计算中国与世界的实际差距。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即到20世纪末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邓小平估计,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达到1000美元左右。为此,他先后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考察,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一一算账。经过考察和计算,邓小平感到人均1000美元可能难以达到,于是又做了调整,提出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争取达到1000美元,最低达到800美元。
目标确定后,邓小平开始计算能否按时实现。1983年,邓小平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他反复询问的问题是:到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
在不断完善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邓小平又开始进一步思考中国21世纪的发展目标。1987年,他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又算了这样一笔账: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恐怕还是在50名以下吧,但是我们国家的力量就不同了。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中国那时有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国民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
算账里面有战略,数字里面有政治
当然,邓小平爱算账不是就数字论数字,而是将数字作为从政治大局和长远目标来考虑问题的依据。看起来他是在算细账,实际上是从具体的数字来看全局、算大账。算账里面有战略,数字里面有政治。
比如,早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时,邓小平就强调从全局和长远来看我们的得失,而不能看一时和局部的损失。1948年4月25日,在对部队将领讲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时,邓小平强调,我们应该看到人民解放军已经从战略上由防御转为进攻。他批评有些同志往往不了解这一点,有个别的人怀疑是否局面变坏了。其实只要好好地算算账,就会懂。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的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从数字里面看全局、看政治的道理。对如何决定建设项目,他强调指出:数字内包括轻重缓急,哪个项目该办,哪个项目不该办,这是一个政治性的问题。
算账里面有作风,从算账里面探虚实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特别提醒各地的领导干部要改变作风,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来对待数字。1979年10月,他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座谈会上讲到经济工作时专门强调:此前公布的一些数字就有虚假,有重复计算的问题,有产品不对路、质量很差的问题。知道这一点对我们今天考虑问题有好处。为此,他严肃地提出:以后要求的速度、数字应是扎扎实实的,没有水分的,产品要讲质量,真正能体现我们的生产发展。如果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作风也都会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也会提高,实际得到的利益会很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还十分注意用询问数字的方法来纠正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注意从算账里面探出工作中的虚实。可以说,实事求是的作风往往就体现在摸清真实的数字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往往就体现在注重算账的学问之中。
邓小平的算账,是一种稳妥、慎重、科学的决策方法。正是通过不断的、精心的计算,他才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实际情况的重大决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新于:5天前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