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书生豪气》
2025-01-08 08:33 历史故事
一千三百多年前,王勃一出场就光芒四射。
王勃六岁善做文章,九岁读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汉书》,就敢写《指瑕》十卷纠正其失误。十四岁上书右相刘祥道,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十六岁,对台策及第,拜为朝散郎,轰动一时。名儒韩思彦调侃: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耶?但看了王勃兄弟的文章,他点了点头:生子若是,可夸也。
王勃出身于以儒辅仁的儒学世家,先祖乃武乃文,或公或侯,后迁居绛州龙门,礼乐咸若,诗书具草。从王勃起上溯八世,均有着述行于世。祖父王通开创河汾之学,有王孔子之称,着有《续书》《中说》等,杜如晦、房玄龄、魏征等隋末唐初名臣皆出自其门下。叔祖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清高自持,是享誉四方的诗人。王勃从小厉精激愤,宵吟昼咏,能诗善赋,被誉为神童、才子,他文章迈捷,下笔则成,面对延续至初唐的绮靡诗风,思革其弊,强调作诗要写胸中情感,受到当时文坛领袖薛元超的大力支持,时誉斯归,名声大振,也取得了朝散郎的功名。
朝散郎虽只是一个从七品的文散官,有职无权,但对年仅十六岁的王勃来说,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有了实现的平台。《新唐书王勃传》载,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沛王,即着名的章怀太子李贤,聪敏俊秀、礼贤下士,深得高宗喜爱和群臣拥戴。
沛王府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整理文件,写写诗歌文章。王勃如鱼得水,踌躇满志。他奉教撰《平台秘略》,从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等十个方面,将前代藩王行事之优劣是非,汇编成集,加以论赞,以明鉴戒。书就,沛王爱重之,赐帛五十匹。在沛王府,王勃与文朋诗友纵情诗酒,意气风流,度过了一生最明媚的时光。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
好友杜少府将去蜀州,王勃挥笔而就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是一个痛苦惆怅的主题,可是,王勃这首送别诗却自信豪迈,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今日离别,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对你我这样相知相通的知己来说,天涯也不过咫尺,何必学那些歧路沾巾的小儿女态?杜少府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不知道,但灞桥杨柳下,王勃为他送别的一刻,却定格成一幅画。
然而,一篇少年时争强好胜的游戏文字,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走向。
在唐朝,斗鸡之风盛行,连太宗、玄宗都喜爱这种游戏,669 年的一天,沛王李贤和弟弟李显也相约斗鸡,两个王府的官员们自然要前来观看,呐喊助威。王勃仿照两军对垒时的军事檄文,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沛王檄英王鸡》,结果惹得高宗皇帝大怒:此殆交构之渐。下诏废除王勃官职,当天斥出沛王府。无论神童才子的金缕衣多么耀眼炫目,王勃毕竟只是一介书生,只看见了比前朝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却未曾留意皇权争夺中的父子相残、兄弟操戈仍是高宗不能触碰的伤疤。朝廷对王府属官的选拔十分严格,而且规定其任期不得超过四年,就是为了防止结党生变,怎能容忍皇子之间这种构陷攻讦的游戏?
伤心之地难久留。
669 年农历五月,王勃从长安出发,观景物於蜀。此时的王勃,雅厌城阙,酷嗜江海。常学仙经,博涉道记,杨炯说他每有一文,海内惊瞻。《唐才子传》中说:勃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心织而衣,笔耕而食,虽已去官为民,但故友诗朋还有慕名求文的热闹,都给了王勃极大的安慰。壮丽山河、繁华市井、苍茫大漠一一入怀,仕途穷通之慨、抑郁不平之气、韶华易逝之感一一入笔。在着名的《春思赋》序文中,王勃感慨自己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才子的名望还在,斐然的文采依然,但那又怎么样呢?王勃的志向并不在此,他心中顽强生长的,是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畜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合。然而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光阴易逝,岁月无情,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的一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
踽踽独行在河岳山川,靠朋友接济和写碑铭生活,对于志存高远的王勃而言是悲哀的。他在《慈竹赋》序中写道:俄蓬转于岷徼,遂萍流于江汜。分兄弟于两乡,隔晨昏于万里。抚贞容而骨愧,伏嘉号而心死。自己和亲人们相隔两地,空有才华而报国无门,既不能大展宏图,又不能让亲人幸福安康,字字皆是漂泊的苦闷、无助。遇到累世通家的挚友薛华,王勃肺腑相倾,已不复当年长安送别杜少府时的洒脱豪情,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壮志未酬的幽怨迷茫一览无余。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王勃早已归心似箭,可何处才是他的归途?哪里的青山明月,才可安放他的疲惫?
672 年,王勃经地方官举荐,被补授虢州参军。他是满怀希望走马上任的,在当年写给弟弟的《送劼赴太学序》中有:至于振骨鲠之风标,服贤圣之言,怀远大之举,盖有之矣,未之见也。可以深慕哉!怀远大之举的王勃,甘心去虢州当一个抄抄写写的参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时唐高宗居住在东都洛阳,王勃希望能有机会重新引起高宗的重视。谁能想到,673 年冬,王勃藏匿了一个犯罪的官奴曹达,结果曹达死了,有人说是自杀,有人说是被王勃所杀,也有人说王勃是被同僚陷害,唯一能确定的是,王勃被判死刑。
一个等待被处决的死囚,会做些什么呢?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告诉我们:长卿坐废于时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着撰之志,自此居多。生死一线间,王勃不仅完成了祖父王通《续书》所阙十六篇的补阙,刊成二十五卷,还撰写了《周易发挥》五卷、《合论》十篇及《唐家千岁历》等,同时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
后来,王勃遇大赦出狱。劫后余生,他却高兴不起来,父亲王福畤受他牵连,被贬到比江南瘴疠之地更为偏远的交趾当县令,从小至孝的王勃深为愧疚。在《上百里昌言疏》中他痛心地写下:勃闻古人有言,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何则?以其无益于国而累于家也。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他曾带给父亲的无比骄傲,如今都成为自责的利箭,直戳人心。他向父亲呈上旨在论析县令为政之道的《百里昌言》书一部,并在长安和龙门老家筹措经费,准备赴交趾省父。勃家大人,天下独行者也,性恶储敛,家无儋石。自延国谴,远宰边隅。常愿全雅志于暮齿,扬素风于下邑。而道里夐遥,资粮窘鲜;秩寡钟釜,债盈数万。大唐才子流光溢彩的一支笔,写尽了债台高筑、无以自给的困窘。
675 年春,王勃南下交趾途经南昌,恰遇滕王阁重建竣工,都督阎公大宴宾客。
宴会上,大家饮酒作诗,收集起来,前面还要写一篇序文。相传,都督事先已让他的女婿准备了一篇序文,以便在这次盛会中显露夸耀自己的文才。所以,满座高朋都善解人意地推却了写序的邀请,唯有王勃当仁不让,对客操觚,顷刻而就。阎都督原本颇为不满,众人也窃笑其不知天高地厚,但当王勃兴酣落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直呼:天下竟有如此奇才!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珠玑络绎的《滕王阁序》,将王勃的名字永久地与滕王阁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有人喜欢它,是因它的华美;有人喜欢它,是因它的沉痛。但几乎每个人,都能从那文采飞扬、情理兼容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当王勃如常地坐在浩荡的热闹中央,谁也不知道他内心已历尽奔波之苦,充满隔岸看花的孤独。世界不是他的,但他自有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他不再需要含蓄委婉、腾挪跌宕,不再需要计量取舍、守愚藏拙,此时此刻,天地间只有他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那渴望用世的抱负、壮志难酬的悲伤、穷且益坚的志向、岁月流离的挣扎,喷薄而出,如江河一泻千里,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和力量。
经历了种种矛盾、冲突、磨难,甚至生死,王勃终于还是以一介书生自谓,但他何曾甘心做这一介书生啊。十四岁上书刘祥道时,他说,勃者,眇小之一书生,那时候,他是有气存乎心耳,所以,未尝降身摧气,逡巡于列相之门;窃誉干时,匍匐于群公之室。十多年过去,他怀着对未来的期许,对人生的自信,不断地伏阙上书,诣阙献颂,但最终,谋取卿相匡时济世的理想只是梦想,纸上屠龙的书生气,也永远徒然地停留在纸上。
676 年秋,结束了在交趾的省亲,王勃取道南海乘船北上时遇到台风,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简简吟,吟的何尝不是王勃光昌华美颠沛流离的一生?《新唐书王勃传》说他倚才陵籍,为僚吏共嫉。
他才高位卑的人生际遇与此不无关系,但仕途上的步履维艰,有着更为浓重的时代印记。先器识而后文艺是唐初举贤任能的重要标准,王勃处事疏阔,鄙世傲物,政治上并不成熟。何况高宗之后,武则天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沛王李贤是她的亲生儿子,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只因正议大夫明崇俨密称状类太宗,引起武则天的疑忌,最终被逼令自杀。王勃的大哥王勔官至泾州刺史,二哥王勮一度官任天官侍郎,弟弟王助官至监察御史,但被揭发有谋反嫌疑,697 年都问成死罪加以族诛。
如果王勃看到后来的一幕幕惨剧,会是怎样的伤心欲绝?但一介书生,怕也无可奈何吧。所幸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不甘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闲的书生,知道在万笏朝天、笙歌燕舞之后是怎样的黯然神伤就足够了。他漂泊一生苦苦追寻而不得的生命价值,被晚他六十多年的大诗人杜甫一眼看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龙文虎脊皆君驭的倾世之才,要用来开创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初唐气象,要为半个世纪之后的盛唐之音奏响序曲,也要为我们辛苦遭逢的某一种心情埋下伏笔,以便狭路相逢的今天,那些无人可诉的寂寞和热泪,随着他的笔墨直滚滚地落下来。
更新于:1天前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