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时期的官员退休制度》
2024-10-09 08:30 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官员退休年龄是70岁
周朝的官员年满70岁退休,清朝之前一直大致沿袭着这个年限,三国时期也一样。官员退休年龄降至60岁,是清朝开始的。公元前67年,丞相韦贤上书请求致仕,《西汉会要》记载,汉宣帝觉得韦贤年事已高,不能太劳累,给予批准,赏赐100斤黄金和一处住宅。韦贤是史籍记载中丞相退休的第一人。
三国时期,官员达到退休年龄时一般都会退休。《三国志顾雍传》记载,孙吴丞相顾雍有个族人名叫顾悌,其父向历四县令,年老致仕,因为年龄的关系而致仕,是官员退休的主要原因。三国时期的着名学者郑玄注《礼记文王世子》时说: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年老致仕是当时的惯例,曹丕写过一首《令诗》,诗中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的大意是,我要重整山河,重新征聘已经退位的汉献帝,让他一直干到退休。曹丕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自己称帝后不会废掉汉献帝的爵位。
曹魏司徒陈矫有个儿子叫陈骞,曾在曹魏任征蜀将军,参加过淮南平叛,后仕晋,是晋朝的开国元勋。陈骞晚年时急流勇退,《晋书陈骞传》记载其上表,表示自己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但晋武帝没有批准,让他仍任大司马。陈骞以后屡次请求退休,晋武帝司马炎均下诏表示国家需要其在位以察朝政,不肯让其辞官。陈骞不服气,辄归第,诏又遣侍中敦谕还府,回到了家,不想再上班了,皇帝又派高级官员到家里,把人请到单位去上班。从上面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当时是有退休制度的,年逾致仕,即超过了正常的退休年限,也就是超过了70岁;二是退休官员并非一到退休年龄就得退休,而是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继续留任;三是虽然超过了退休年限,虽然本人也想退休,但皇帝不批准仍然不能退休。
因身体原因可提前病退
史书把他们去世时的年龄专门记一下,说明长寿很不容易。
这样看的话,70岁的退休年限标准有些高,大部分人只能死在工作岗位上。曹操活了66岁,诸葛亮活了54岁,曹丕只活了40岁,曹叡更低,只有36岁。对于很多官员来说,年龄逐渐增大,身体有病,但还达不到退休年限,怎么办?有办法,可以申请病退。
《后汉书郑均传》记载,议郎郑均参与机要,工作很辛苦,虽然没有到70岁,但身体状况不佳,最后以病致仕。汉献帝时学者应劭撰《汉仪》,其中提到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说的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58岁时以身体原因提出退休申请,并获得批准。三国名臣华歆有个儿子名叫华表,入晋后官至九卿,后来也在未满退休年龄时称疾致仕。
乞骸骨:本人主动提出退休申请
乞骸骨常与归田园告归相联系,所以古代官员退休又常称告老还乡。不过,在三国时期,官员还乡不一定是回到自己的原籍,毕竟三国是个分裂时期,很多人的家乡已经成了敌国,想叶落归根也做不到。三国时期的官员,有的退休后仍在供职的地方居住,有爵位的可以去自己的封地,因为封地相当于自己的新家乡。
238年,司马懿奉魏明帝曹叡之命领兵讨伐辽东的公孙渊,行军途中路过老家河内郡温县,河内郡太守、本郡典农校尉等率地方各级官员集体前来拜见,带来了天子所赐的谷帛牛酒。司马懿已经很多年没回过老家了,于是在附近一个叫虢公台的地方设宴招待乡邻和故旧,宴饮累日。宴会上,司马懿临场吟出一首诗: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这首诗被后世冠名为《宴饮诗》,诗中大意是:我大魏自宏业开创以来,太阳和月亮仿佛重新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天子命我率正义之师讨伐远方的敌人,在率领大军扫除恶人的途中我回到了故乡。我要铲除万里疆域中的敌人,统一四面八方。大功告成之后,我将待罪于舞阳。
司马懿的意思是,待我平定辽东后,就退休回到封地去养老。司马懿想向魏明帝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此次如果再建平辽的功勋,也不要天子再加官晋爵了,而是马上申请退休,去封地舞阳,守着一个舞阳侯就心满意足了,这么说是让魏明帝放心。
官员退休后工资只拿三分之一
不过,也有受到额外照顾,退休后仍拿全薪的。三国名臣王祥出生于黄巾大起义爆发的184年,一直活到晋朝建立,在曹魏担任过多项官职,入晋后任太保,进封为睢陵公。王祥因年龄原因多次乞骸骨,晋武帝最后批准了。王详退休之后仍可居住在自己睢陵公的府第里,享受原来太保一职的待遇,上朝时站在三司之前,工资、年终奖跟在职时一样。除了退休工资,一些高级官员退休时还能享受一笔可观的赏赐。王祥退休时不仅待遇不变,而且获得一大笔赏赐,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一些名臣、有功之臣,退休时往往都能得到这样的赏赐,但这只是皇帝的恩赏,并不是制度,普通官员往往没有。
更新于:1个月前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