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古代夏天有多热》
2024-10-01 08:30 历史故事
热灾逢大旱
着名气候学家竺可桢认为,在公元1900年以前,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相应的也有四个寒冷期。
相对来说,热灾多发生在气候温暖期内,明显多于寒冷期。如从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个温暖期内,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较多。
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麦枯槁。《旧唐书德宗纪》上称,这一年夏,热甚。通俗说来,就是这个夏天太热了。
这样的极端天气在北宋初年较多,而且宋代诗中多有描写。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势自如;陈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顷刻不可对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温热浪天气涉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发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当时的皇帝是赵扩(宁宗),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灾。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乾隆八年夏最热
当时的整个华北地区完全进入烧烤模式。《续东华录》中使用了威暑来记录当时的高温,天气热得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来势凶猛。
史上最热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根据专家的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均高于40℃。其中以7月25日的温度值最高,达到了惊人的44.4℃。
古人如何度夏
后来,人们想出办法在冬天时把冰保存在地下室里。冰窖都建在阴凉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鲜稻草跟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由于这样储存,每年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藏冰会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将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上,没有冰怎么办?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他们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制冰。工匠们将水放入罐内,取一个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内放水,然后将罐子放在容器内,并不断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结果罐内的水结成了冰。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