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蔡元培:照亮一个时代的光》

一、

1917年1月4日,北京下起了雪,天很冷,路上行人匆匆。一辆马车缓缓停在北京大学门口,从马车上走下来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长衫、身材消瘦的人。他是蔡元培,新上任的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按照惯例,十几个校役侧立两旁,齐刷刷向他鞠躬致敬,空气变得很凝重。突然,他扭过身来,将腰深深地弯下去,给校役们鞠了一躬。校役们呆住了,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待遇。那时候,北京大学校长可是内阁大臣、衙门的大官员,根本不把校役这些下人放在眼里。

蔡元培22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27岁是翰林,是当过***的教育总长、敢和当时的大总统袁世凯拍板决裂的书生,是那个时代地位最高的读书人。

可是在他眼里,人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政府高官,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是人,在人格上就应该是独立平等的,都应该有独立的尊严。蔡先生这一鞠躬,就是读书人最大的修为。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上正式发表演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大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这个演说直接为大学教育定了基调。在场的师生为之一振,大家开始议论:蔡先生这是要和积累多年的陋习决战啊!是的,他们猜对了。蔡元培来北大上任,就是要把大学教育的陋习连根拔起。

大学不是混毕业证的地方,更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而是做学问的地方,是为国家提供有识人才的地方,只有扎实的学问才能带领中国走向未来。

二、

蔡元培上任之前,北大已经走马上任了几位校长:严复、何燏时、胡仁源,个个都是响当当的读书人。可当时的北大是衙门学校,乌烟瘴气。来此求学的多为官僚纨绔子弟,只为混张文凭,毕业之后,靠文凭升官发财。当时的北大被称为官僚养成所。

在校园,大家管出身官宦之家的公子叫老爷,公子们上课还带着听差,上课铃响了,仆人去叫:请老爷上课!上体育课,教员们喊:老爷们右转,开步走!下课了,老爷们就成群结队跑到妓院吃花酒、打麻将。

蔡元培刚上任没几天,教员张思秋拿来上学期的考勤记录。

怎么缺勤的这么多啊?

蔡先生,这几个缺勤的我们也管不了啊!这是段祺瑞大谋士徐树铮的外甥,这是大总统黎元洪的亲侄子!缺课的老师是英法公使亲自指派的教员克德莱!我们得罪不起呀!

克德莱是英法公使指派的教员,他和徐佩铣、燕瑞博几个外国教员不好好教课,整天钻进八大胡同的妓院喝花酒,还美其名曰探艳团!把校风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

蔡元培当即拍案而起:开除!

凡无学识、误人子弟之中外教员,一律开缺,永不延聘!

要知道,蔡先生这个决定,得罪的可是整个中国都不敢得罪的英法帝国,克德莱找来英国公使朱尔典质问蔡元培,蔡元培并不买账。

蔡元培冷冷一笑,横眉冷对。朱尔典就用外交手段,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外交总长伍廷芳给蔡元培写了几封信,劝他向外国人低头。

蔡元培只回了一封,赫然写道:本校辞退教员全是照规矩办事,丝毫没有什么不妥。要是克德莱想打官司,那就悉听尊便。

三、

1916年12月20日,蔡元培还没到北京大学赴任,就一个人跑到北京西河沿中西旅社,拜访一位来自安徽的年轻人。那位年轻人看上去很不靠谱,每天除了睡懒觉,就是到处玩。

这个年轻人就是陈独秀,蔡元培知道他有晚睡迟起的习惯,就搬了个凳子坐在门口等。可陈独秀根本就不想去北大教书,只想回上海继续办《新青年》。

蔡元培就说:你可以把《新青年》杂志办到北大校园啊。还对陈独秀说:你可以来当文科学长。

1917年,梁漱溟24岁,发表过几篇论文,听说蔡先生在北大当校长,就把论文寄给蔡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到北大读书。蔡元培约他到校长室:你的才华可以到北大当老师。

梁漱溟说:蔡先生,可是我只有初中学历。

你可以来的,就当学术探讨交流好了。就这样,梁漱溟到了北大任教,成为一代大师。

梁先生到了晚年,还感谢蔡先生: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梁漱溟。

有一位怪学问家叫张竞生,搞了一本奇书,叫《性史》,把房事当成一门正式的学问做研究,被当时人们大骂伤风败俗,有辱斯文。到了蔡元培这里,就一句话:张先生的研究蛮好的,他可以来北大教哲学。

这就是蔡元培办教育的魄力。

在蔡元培眼里,学历不重要,背景不重要,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是有学问的读书人,有修为,讲道德,有治学决心,我就敢破格任用。

在他眼里,才华是读书人的通行证,真才实学才是读书人的脸面。

四、

蔡元培刚到北大赴任,就在校门口贴上了任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的公告。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小的举动,北大学生冯友兰却看懂了:陈独秀是那个时代最激进的青年,是敢说我不在研究室,就在监狱的大知识分子。

蔡先生不单带来了陈独秀,还把争论也带到了北大。

当年的北大,既有陈独秀这样激进青年人办的《新青年》,也有以国学大师黄侃为首的守旧派办的杂志《国故》。陈独秀大谈民主、自由、解放,黄侃等人向往魏晋风流,大谈魏晋玄学。

钱玄同上课大谈白话文的推广,隔壁课堂上的黄侃骂声不绝,一堂40分钟的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批判白话文。

胡适大力推广白话文,黄侃就对着干。有一次在课堂上,黄先生举例:如果胡适太太死了,其家人电报一定是:你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这需要用十一个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四个字:妻丧速归。

胡适听闻,立刻回击,上课举的例子是:前几天,行政院邀请我做秘书,我拒绝了。如果用文言文肯定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用了十二个字,如果用白话文只需要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国学大师辜鸿铭是一位怪咖。都民国了,大清早亡了,他还穿着马褂,戴着瓜皮小帽子,留着辫子,像个腐朽不堪的前清遗老。学生取笑他,他就反击: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许多学生不理解,说蔡先生不该把这样的老古董带进北大这样的学校。蔡元培回复:我希望你们学辜先生的英文,并不是让你们学他的复辟。

陈独秀称赞蔡先生:这样容纳异己的雅量,尊重学术自由思想的卓见,在习于专制、好同恶异的东方人中实所罕有。

当时的北大,群星璀璨,大师辈出,有27岁的胡博士胡适,有拖着辫子登北大讲台的辜鸿铭,有横眉冷对的鲁迅。这就是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誓死扞卫学术上的争论,包容不同的意见,也包容异端。

五、

1919年5月,爱国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政府,结果事态演变成了打了章宗祥,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当即抓了三十多个学生,其中北大的学生占了一大半。

得知学生被抓,蔡元培从5月4日起一直没合眼,一直营救学生到5月7日,反复和政府磋商,甚至放了狠话:要治罪,治我一个人好了。他愿意用消瘦的身体,为手无寸铁的学生提供避难所。

如此有担当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当学生被营救,蔡元培立即向北洋政府提出辞职。北京各个高校苦留蔡先生也是感天动地。北京各校代表开会决定,以北大全校师生名义,呈请政府挽留,北大罢课后援:蔡先生如一日不回,我们就一日不开课。蔡先生不留任,北大全体教职员一起辞职。

高校联盟代表团27人前往天津找蔡先生。到了天津,听说蔡先生已返回上海,又推举四位代表去上海找蔡先生,这一追就是一千多公里。这就是读书人的义薄云天,这就是读书人的惺惺相惜!

有如此人格魅力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鲁迅性格乖张、孤傲,向来以不合群着称。北洋政府把他从北大裁了,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窘迫。蔡元培倡导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而鲁迅倡导自由主义,两个人观点大相径庭。

鲁迅也曾点名批评蔡元培,说自己和蔡元培气味不投,说蔡先生是小仁小义,而蔡元培并不生气。

1927年,当鲁迅生活极为窘迫时,蔡元培知道了,又聘任他做大学院特约着作员,每月不用上班,给300块大洋。他只是不忍心看读书人受苦。

1932年,鲁迅的三弟周建人日子过得极为艰难。蔡元培知道了,又托人给他安排到了商务印书馆工作。

许多知识分子说:真正心疼读书人的,真正有度量的读书人,全天下大概也只有蔡先生了。

六、

1915年,大哲学家冯友兰20岁,是从河南来到北大求学的学生。1918年,冯友兰要办一件事,需要北大校办开证明。

时间特别紧急,照正常手续办下来,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他放开了胆量,直接去见蔡校长。他进了校长的院子,院子一片寂静。校长室门虚掩着,没有一个保卫人员,没有服务人员,也没有秘书,只有校长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办公。

冯友兰进去说明来意,蔡先生就和蔼地说了句:这是好事,当然要批证明书。然后写了一个字条给他,让他拿到文学科去办。

冯友兰回忆: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没有校长架子,穿着长衫,贵为校长,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肃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前,北大就有招收旁听生的制度,需要旁听生支付一学期两元的旁听费。蔡先生一来,旁听制度就更加开放了。他说: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

蔡校长来了,北大不单有正式生、旁听生,还有偷听生。这些旁听生里有大作家丁玲、大作家茅盾、大作家沈从文、大作家瞿秋白,靠着旁听,许多学生成为了一代大家。

有个注册的旁听生叫曹靖华,他旁听俄语,后来成为着名的翻译家。每次说起蔡先生,他都深情地说: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的翻译之路。我是蔡先生的学生。可以说,那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蔡元培的学生。

马叙伦教授说:蔡先生在时的北大,校园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听;二是图书馆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看;三是食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吃;四是浴室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洗;五是体育场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玩。

还有一次,一个叫王昆仑的北大学生问蔡校长:我姐姐想读北大,北大招不招女学生?

女孩上大学,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离经叛道的事,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而蔡元培却微笑着反问了一句:她敢不敢来?只要她敢来,我就敢收。

就这样,王昆仑的姐姐王兰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有魄力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七、

1922年,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去美国考察。当时,学生们去码头上接蔡先生,见蔡先生依然是一个人,仍然是一介寒儒,不由得鼻子一酸,落下泪来。

蔡先生依然是书生本色,身上依然没有一点儿架子,也没有随从人员,那么大年纪了,看上去还像一个老留学生,一个人住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旅馆里。

在他眼里,富贵不重要,读书才重要。如果一个国家连学术都不讲了,那这个国家就无药可救了。

蔡元培一生颠沛流离,到了暮年,却连一处住宅也没有。学生们看着寒心,一直想着帮一帮蔡先生,让他安度晚年。

1936年,蔡先生过生日那天,当年北大他帮助过的一百多名学生,决定合赠一所住房给蔡先生,让蔡先生可以安度晚年。可是还没等住进去,抗战就爆发了,蔡元培举家移居香港。

1940年3月2日,蔡元培早起时,摔了一跤,三天后在香港去世了。

消息传回正在抗战的中国,全国上下一片哀悼。

蔡先生生前可是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子,曾任国府委员、司法部长、教育总长、中研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多重职务,可谓位高权重。去世时却无一分遗产,清贫如洗,甚至连棺木都是商务印书馆的同人帮忙众筹。

蔡先生一生都在资助别人,却连棺木都买不起。他清贫得让人落泪,清贫得让人敬佩。

如此清寒的读书人,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

这些读书人,像呵护生命一样小心呵护着那人世间的一点亮光,生怕沾上一丝灰尘,生怕随时熄灭。

蔡先生去世后,香港市民万人公祭。

蒋梦麟先生说蔡先生: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

美国大哲学家杜威说蔡先生: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人。

梁漱溟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术,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个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蔡先生当过高官,做过校长,可一生自始至终都是个清白的读书人。

更新于:20天前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2933.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张大千的长胡子》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留有一口长胡子。一次宴会上,人们纷纷向他讨教蓄须之道。他蓄须是随意而为,无心在人前卖弄,便摆摆手说:在讲胡子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众人一听,连连说好。张大千捋了一把胡子,不紧不..

历史故事 2024-10-11

历史故事《勤奋的雍正,他的生活并不苦》

历史故事《勤奋的雍正,他的生活并不苦》

圆明园里有雍正的诗和远方和儿子干隆喜欢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不同,雍正大多数时间都宅在圆明园。作为圆明园的总设计师,雍正的设计理念就是建造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台楼阁、有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雍正生性低..

历史故事 2024-10-11

历史故事《不用还的债》

历史故事《不用还的债》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之事,可偏偏有两种债不用还:一种是债主心甘情愿不让还的,还有一种却是世世代代也还不起的1、借钱很难民国时,张镇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张德旺,他名下有米铺、绸缎庄,还有一个钱庄。张家钱庄..

历史故事 2024-10-11

历史故事《没有菠萝怎么炫富》

17世纪,如果你在英国街头手拎着一个菠萝逛街,天啊,妥妥的是土豪,路人一定会向你投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当时最时髦的炫富手段。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陆时,发现了菠萝,1493年哥伦布将其带回了欧洲。菠萝这种味道甜..

历史故事 2024-10-11

历史故事《“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真相》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成了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刘备的信誉因此大打折扣。《三国演义》说到三气周瑜,多围绕荆州的借与要展开,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要债的快被逼疯、欠债的一味耍赖,不管做了怎样的艺术处理,对刘备显..

历史故事 2024-10-10

历史故事《魏璎珞为何能在宫中横行》

历史故事《魏璎珞为何能在宫中横行》

延禧攻略虽然很讨人喜欢,剧情讨喜,人物生动不落俗套,过程也没有拖泥带水,而是干脆利落,就像吃薯片一样咔嚓咔嚓的爽快。不过令很多人质疑的,就是怀疑女主角魏璎珞开的主角光环太大了,导致每一次出事的时候,都..

历史故事 2024-10-10

历史故事《麦克阿瑟和彭德怀谁更厉害》

麦克阿瑟,战功彪炳的五星上将,是美国历史上着名军事将领;彭德怀,开国十大元帅位列第二,毛主席称赞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当两人战场相遇,谁更技高一筹?两人交手发生在了朝鲜战场之上,由此展开了一场..

历史故事 2024-10-10

历史故事《外卖、共享车,都是古人玩剩的》

历史故事《外卖、共享车,都是古人玩剩的》

宋朝的外卖连皇帝都爱吃宋朝时期的外卖行业已经非常发达。在《清明上河图》中就能够活捉到一名野生的汴京外卖小哥,端着两个食盒,刚从店家出来,不知往谁家送着外卖。可见外卖在宋朝已经十分常见。常见到什么程度呢..

历史故事 2024-10-10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