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鬼脸”风波》

清康熙年间,有个叫年有余的人在密州做县令。

年县令有一块浅灰色的椭圆形翡翠砚台,其质地细腻纯净,台体雕刻的盘龙看上去栩栩如生。

这块砚台是年县令祖传的,年家几代人都把它视为镇家之宝、平安符,所以年县令无论走到哪儿都随身带着它。

这年夏天,暴雨不断,密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秋收的粮食不足往年的五成。

到了深秋,济南府知府胡作为到密州县视察秋收情况。年县令把灾情做了详细汇报后,又带领胡知府到潍河两岸视察。

视察完毕,胡知府在年家用餐之后,忽然开口说:听闻年县令有一块翡翠砚台,能否让本府一饱眼福?

年县令说:哪里哪里,就是一块普通的砚台而已。随即将胡知府请进了自己的书房。

胡知府将砚台拿在手里,仔细打量了很久,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连声称赞说:好东西,真是好东西!鄙人这辈子就缺这么个东西,可惜没有这个福分。话说到这里,他拿眼扫了扫年有余,见其只是微笑,似乎对自己的提示无动于衷,便横下心来,脸皮老厚地直接讨要,年县令能否忍痛割爱,将这砚台卖给本府呀?

此刻,年县令若是识趣,一定会说:什么卖不卖的,大人喜欢,拿去就是了。

可是这年有余为人耿直,不识时务,当即露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大人,实在抱歉。这玩意儿虽然不值多少钱,却是年家祖传之物,断不敢在我手里失传

胡知府万没料到他会说出这话,心里说:世上竟有这等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哼,你小子等着,看我怎么收拾你!嘴里却哈哈一笑,自找台阶下,说:本府就是开个玩笑,你可别当真

胡知府一走,师爷赶紧劝说年县令:据说胡知府此人贪得无厌,睚眦必报。他可是您的顶头上司,咱得罪不起呀。常言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还是将这砚台舍给他算了,否则,小心他给您小鞋穿。

年县令又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只是他生来就这倔强脾气,讨厌那些仗势欺人之人。常言说得好,君子不夺人所爱,这算什么事?

五天后,济南府发来文书,说今年密州县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秋粮征收数目应是往年的一倍;再有密州县内水利设施齐备完好,最大的水流潍河,堤岸坚固,冬季修渠治水费用就免了。

年有余看了文书,不由气得七窍生烟,义愤填膺。密州受灾的状况胡知府可是亲眼所见,这不是睁着眼胡说八道吗?看来,自己要是继续执迷不悟,以后可指不定有多少双小鞋在等着给自己了。

官大一级压死人。若按此数缴纳秋粮,全县百姓一冬一春都要忍饥挨饿不说,被冲垮的水利设施如果得不到及时修缮,来年必有更大灾害。若只为自己的前途,年县令可以不向胡知府低头,但为了一县百姓的民生,他再无抗拒的勇气了。

事不宜迟,年县令只得带着那块翡翠砚台,去济南府求见胡知府,赔着笑脸把砚台献了上去。

胡知府一脸惊讶地说:这可使不得。这是你家祖传宝贝,本府怎么好意思

年有余强忍内心怒火,低声下气地说:常言说,好马配好鞍。它在我手里,就是暴殄天物。只有大人您才配使用它。您就收下吧,不要推辞了

胡知府淡然一笑,既如此,本府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将砚台送出,一切问题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再说胡知府,得到砚台后,也是百般喜爱,视为珍宝。为此,他特意设酒席宴请部下,将这宝贝与大家共赏,目的就是抛砖引玉。果然,下属们深刻领会上司意图,纷纷将自家的心爱之物或器物珍玩献上。即使不图升迁,好歹也图个平安。

转眼到了冬天。这天深夜,窗外寒风凛冽,室内炭火融融。胡知府正在书房把玩砚台,想起略施小计就把这宝贝弄到了手,不禁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沾沾自喜。

突然听得窗纸哧的一声响,他闻声抬头望去,竟有一个披头散发的头颅从窗棂间拱了进来,瞬间变大,露出了一张青面獠牙的罗刹鬼脸,两只红眼珠子骨碌碌瞪着他!这鬼头粗壮的脖颈还不断向前延伸,眼看就要与他来个面对面。胡知府顿时吓得灵魂出窍,大叫一声昏了过去。

等他从昏迷中醒来,已是午夜时分,寒风从窗棂破洞处呼呼地吹进来,室内冷得如坠冰窟。他晕乎乎、颤巍巍地爬起来,发现书案上的翡翠砚台不见了。

胡知府思前想后,断定这鬼物是来报复自己的。自己这些年贪赃枉法的事干得太多,幸好那鬼见到了翡翠砚台,也喜欢上了,竟然撇下他,将砚台取走了。都说罚了不打,打了不罚,此鬼既然拿了砚台,就不会再来索命

想通这些,胡知府暗自庆幸,亏那砚台救了自己一命!

堂堂知府,府邸居然发生这种事,说出去岂不打脸?所以,胡知府只好吃这个哑巴亏了。

几年后,因徇私舞弊,造成几起冤假错案,遭人举报,胡知府被朝廷查处,被降职为密州县令。原本的密州县令年有余因为治理潍河有功,反而晋升为济南府知府,两个人就这样神奇地对调了位置。

胡县令不得不经常硬着头皮去拜见济南知府年有余,听从他的调遣指令。两人相见,那年知府想必也对砚台的事耿耿于怀,问胡县令:那方砚台用得可好?若不顺手,可拿来我给你指点一下它的使用方法。

这让胡县令更加羞愧不安起来。若那砚台还在,胡知县早已乖乖奉还了。如今他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若说砚台被恶鬼盗走了,又有谁信?没准还会被年知府认定是谎言欺骗,更为麻烦。他只好对年知府撒谎说那砚台被上司稀罕了去,等有机会就去追讨回来

年知府哈哈一笑,点头了事,可日后相见,还是时不时提到跟砚台有关的物事,比如书画、文房什么的,胡县令本已坐立不安,每当那时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由得寝食俱废,神情恍惚,不到一年,竟然重病缠身,只得弃官而去。

胡知县哪里知道,那方翡翠砚台,早已经物归原主了。

且说年有余为人正直,做官清正,曾经帮一个戏班子的武生洗清了冤屈。那武生感恩戴德,年有余也不嫌他戏子出身,与他结为好友。

这一日,武生来看望年有余,见年有余无精打采,唉声叹气,问明原因,劝他说:甭愁,这物件丢不了。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把它给您送回来。

于是,武生带上行头,快马加鞭赶到了济南府,找到府衙,等到夜深人静时,施展轻功,飞檐走壁,来到知府书房,用脚勾着房檐来个倒挂金钟,伸出舌头,轻轻舔破窗纸往里看,发现砚台就在室内案子上,胡知府用手抚摸着砚台,脸上露出洋洋得意的神情

武生从行囊里取出一根收缩竿,将竿头带有抓手的一端套上布套鬼面具,然后双手紧握收缩竿冷不防将头伸进去,操动伸缩抓手,张开抓手的五指,那粗壮如碗口的脖颈只是一段人皮色的布袋而已。

胡知府哪见过这种阵势,如何不害怕?所以当场被吓晕。鬼头俯下头脸,将砚台叼走。之后,他马不停蹄按原路返回,将砚台物归原主

更新于:1个月前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1409.html

相关推荐

民间故事《归德府疑案》

清朝干隆年间,归德府大名鼎鼎的尚益才尚员外被人杀死在自己的书房里,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归德府。原来,尚益才仗着自己的兄弟尚益臣是京城的三品官,虽年近六旬,却无恶不作,所以他的死让归德府的百姓人心大快..

民间故事 2024-08-06

民间故事《金佛寺传奇》

三百多年前,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曾经在辽河岸边一座寺院里避难。努尔哈赤得势后,为了感谢和尚们的救命之恩,就捐赠了一尊千两金佛,从此,这座寺院就改名为金佛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辽河两岸匪患四起,寺..

民间故事 2024-08-06

民间故事《古碑认凶》

民间故事《古碑认凶》

古井遇怪事清光绪年间五月的一天,山东郯城一家大车店里,大通铺上挤着十几个外来客商,因下雨无法出行,大家只能在店里干等着,这时一个四十来岁的人说道:俺讲一个奇事解解闷吧。众人一听来了兴致,只听那人说:俺..

民间故事 2024-08-06

民间故事《良心当铺》

良心当铺的境况一天不如一天,眼看就要关门大吉了。良心当铺的老板张一品因为得了一场大病,眼睛意外失明,只得把当铺交给了儿子张三宝打理。这张三宝一不懂得经营,二不识货。前不久,又因为贪财,一连错收了几件假..

民间故事 2024-08-06

民间故事《神医秘事》

民间故事《神医秘事》

神秘来客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万曦堂的药铺,掌柜的姓余,虽说名气不大,但普通的小病经他一瞧,也能药到病除。这天傍晚,余掌柜赶着马车从城外进货回来,刚走到一处山坳,突听一声嘶鸣,接着马蹄高扬,险些将他掀下..

民间故事 2024-08-06

民间故事《山寨危急》

明朝时,皖西猪头尖上啸聚了一伙强人,打家劫舍,无恶不作。这伙强人中有个前不久刚入伙的,叫张忠,他手脚功夫了得,为人机灵,喜欢四下走动。大当家的知人善任,给了他一个走动的职位,专门从城里采购盐巴、布匹、..

民间故事 2024-08-05

民间故事《醉侠程三石》

恶霸嚣张,敌我悬殊,醉侠如何用三颗石子巧退强敌?有一座小城,尚武风气甚浓,使刀的、舞剑的、挥鞭的、耍棒的五花八门,一应俱全。其中最有意思的,当数独擅飞石的程三石。程三石嗜酒如命,整日醉醺醺的,却常行侠..

民间故事 2024-08-05

民间故事《跑灯花》

民间故事《跑灯花》

楔子1937年7月30日,日军沿大沽口北上,占领天津卫。1938年1月17日,潘粤桂在日军军部的扶持下,就任伪天津特别市的市长。潘粤桂素知这天津码头,江湖水深。就任不久,就派人携重金笼络津门的三大行──脚行、镖行、..

民间故事 2024-08-05

评论列表
全部评论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