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擂错战鼓打胜仗》

东晋人桓温素有统一国家的志向,适逢偏居蜀地的成汉国主李势骄奢淫逸,亲信小人,滥施刑罚,渐失民心。桓温觉得时机已到,准备伐蜀,手下将领们一致反对,只有江夏相袁乔支持他的想法,并说成汉国自以为蜀地险峻,有天险可以依仗,必定不怎么做军事上的准备,应该派一万精锐士兵轻装上阵,直捣成都,一战即可解决问题。桓温十分赞同他的观点,于是只带领一万人马兴兵伐蜀。

李势得到消息后,立刻调动大批部队拦截。桓温坚决贯彻事先制定的策略,不纠缠于一城一地,不与敌人缠斗,像一柄宝剑直刺敌人心脏。随着军队的深入,面临的敌人也越来越多,有人提出应该兵分两路,分头并进,既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又可以相互照应。袁乔明确表示反对,认为孤军深入,出奇制胜方是正道,应抛弃辎重,加速前进。桓温尽管心里也犯嘀咕,但事已至此,只能放手一搏了。他命令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军粮,留下少量部队看守,然后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杀奔成都。

李势没想到桓温的部队这么快就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连忙从各处调集部队,全部集结于成都城外,摆开阵势,欲拼死一战。双方在成都城外的笮桥相遇,桓温乍看到成汉连绵不绝的军队,心里暗暗吃惊,也多少有点儿后悔。

决战开始,桓温的前锋部队出师不利,参军战死,一时敌军士气大振,呐喊声惊天动地,箭如雨下,一支流箭又射中了桓温的马头,战马疼得跳了起来,差点儿把桓温摔下去。桓温心生怯意,士卒们更是怕得不得了,且准备撤退。这时,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负责擂鼓的士兵因为害怕,忙乱之间竟然把鼓敲错了,将撤退的鼓声敲成了进攻的号令。袁乔见此,宝剑一挥,大喊一声:退则亡,进则生!然后率先冲杀过去。接着,东晋的士兵奋勇向前,成汉的军队大败,掉头向城里逃去。

之后,桓温挥师直抵成都,纵火焚烧城门,成汉守军惊慌失措,彻底丧失了斗志。李势趁着黑夜逃走,不久自认大势已去,拉着棺材,绑缚双手,来到桓温营前投降,成汉就此平定。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978.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特殊情书》

明朝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在这期间,李时珍的夫人曾经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他..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林语堂的善意回避》

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了一套适合中学生学习的《开明英文读本》,编著者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仅半年之后,就有读者向开明书店和林语堂举报,说世界书局林汉达所编《标准英语读本》有抄袭《开明英文读本》的嫌疑..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王府井是个扣儿》

咕咕呱呱闹更名,你东我西改不成。一齐上殿找干隆,皇上开口喊爱卿。晓岚心里直骂熊,圣命不接怎么行。换了一字妙无穷,圈住大嘴井底鸣。干隆皇上五十五岁这年,一个大雪天的早朝完了,他把纪晓岚留下来,说有几个王..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炎黄子孙:三巨头的两次大战》

一说起华夏最初的历史,总给人非常遥远的感觉,那我们不妨把这段介于传说和真实之间的历史,想象成远古时期三大巨头之间的华夏霸权争夺战,那么这三大巨头是谁呢?他们争夺霸权的结果又如何呢?大家都知道炎黄子孙这..

历史故事 2025-04-28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花样作死朱高煦》

历史故事《花样作死朱高煦》

第一作:横行不法,锤死徐野驴朱棣的儿子中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长子朱高炽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原本最受朱棣宠爱,但此人实在太骄纵蛮横,朱棣最终权衡..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草船借箭可有其事》

自行车的发明使得人们更容易交流,弓箭的发明也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有了弓箭,人类便可走出山洞里的巢穴,离开茂密的森林,来到广阔的丘陵和平原安家。有了弓箭,人不但能够加强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还能够获取更..

历史故事 2025-04-27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