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会忽悠的人》

李少君去见汉武帝时,言称自己是70岁的老头儿。汉武帝打量着他年轻的脸,有点不大相信。那应该是在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拒绝了匈奴的和亲要求,在马邑设下埋伏,拉开与匈奴战争的历史大幕。那一年,汉武帝23岁。

我至今查不出李少君的真实年龄,只知道他的职业叫方士,掌握着使人长生不老的特殊技能。实际上,他是一个四处游走招摇撞骗的盲流。

为了打消心中的疑虑,汉武帝亮出一件很古老的青铜器,问李少君是否认识此物。李少君仔细瞅了瞅,说:齐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时,这件铜器曾在柏寝台放过。汉武帝于是趴在青铜器上仔仔细细核对上面的铭文,当他看见齐桓公的名字时,一时间蒙了,因为李少君不可能提前看到齐桓公的铭文。在场所有人,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司马迁后来在《史记》里写下这一幕时用了四个字:一宫尽骇。他们因此对李少君的方术深信不疑,认为李少君是神、是仙,他的年纪,往少了说也有几百岁。

李少君曾经在武安侯田鼢的府上宴饮,酒喝大了,就指着在场一位90多岁的老寿星说:你这个小朋友,当年我跟你的祖上一起撒尿和泥玩呢。李少君说出他们当年一起玩耍和骑射的地点,老寿星迅速搜索自己的童年记忆,想起自己的祖父确实到过那个地方,于是彻底服了,毕恭毕敬地把李少君当作自己的老前辈。

每个朝代都有能忽悠的人,专门忽悠皇帝也早就成了一门职业,李少君是这方面的杰出人才。那一天,面对着那件青铜器,李少君从容不迫,潇洒而镇定地对汉武帝循循善诱:有此奇物可以化作黄金,用这样的黄金做成饮食器具,可以延年益寿。这样,就可以见到蓬莱仙人,与蓬莱仙人进行封禅大典就可以长生不死,飞升成仙。

李少君声称,自己曾经登上过东海中的蓬莱仙山,在那里,一个名叫安期生的千岁老人给了他一颗巨枣,吃了它,他才长生不老。

坚不可摧的汉武帝,就这样被李少君忽悠得五迷三道,把寻找神仙、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当作自己最紧迫的任务,而且这项工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横扫匈奴的汉武大帝,在这个领域,注定要一败涂地。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在鬼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奇幻的世界,叫仙境。无论秦皇还是汉武,都在绞尽脑汁地探寻仙境。在那个朝代,中国人把世界想象成这样一幅景象:昆仑的方位,是太阳落山的方向,那是世界的西方;而在太阳升起的东方,则是蓬莱、方丈与瀛洲三座仙岛,岛上有神山,上面长有仙草,食之可使人长生不老。正是那上面的仙草,吸引秦始皇和汉武帝一次次自黄土高原出发,千里迢迢地奔向东方海岸线。

在汉武帝面前,李少君不仅透露了仙境的地址,还描绘了他亲眼看见的真实景象:在那三座岛的神山上,禽兽栖息,颜色皆白,宫阙此起彼伏,一律用黄金和白银打造。远远看去,那仙山宛若彩云,走到近前,才发现它们竟在水下。

有人坚信,语言创造世界,至少在汉代,奇幻迷离的神仙世界,就来自李少君这伙人的三寸不烂之舌。因为那个世界,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呈现,在现实中却难以显现汉武帝跟着那些方士跑,踏破铁鞋也没有见到仙境的模样。

既然仙山鞭长莫及,那么创造一些人造仙山,用来安抚他们内心的焦虑,也未尝不可。于是汉朝人行动起来,通过日常生活器物,构建出自己想象的仙山形象。

那器物,就是博山炉。

首先,博山炉是香炉一种用来焚香的器皿,一般为青铜铸造。其次,像古代许多实物器具一样,博山炉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战国时代,青铜制品就已不只是祭祀仪式上的庄重道具,而是逐渐与日常生活相适应,变得婀娜和灵动,出现了包括铜镜、铜灯、带钩在内的一系列生活用品。到了两汉,青铜器继续向日常生活器皿发展,博山炉就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具体地说,博山炉就是一尊关于山的雕塑。所谓博山,就是一座仙气缭绕、群兽妖娆的海上仙山。它的山峰,像花瓣一样层层包裹,紧紧簇拥。在山的皱褶里,飞禽狂舞,动物凶猛,与方士们描述的别无二致。

故宫博物院里,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鎏金博山炉,炉盖上山峦重叠,山中有樵夫负薪而行,还有野兽在奔走。另一件东汉时期的力士博山炉,造型更有想象力,因为在群山之巅,站立着一只小鸟,可能是天鸡或者凤凰,不知道是刚刚降落,还是准备起飞。这一神来之笔,在山的高度上,又加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飞翔的高度。而它的炉柱,则是一个跪坐在神兽背上的力士,力拔山兮气盖世,单手就把山峰托举起来。

但博山炉最关键的装置,却不是那些吸引眼球的部分,而恰恰是不易被看见的部分用来透烟的微小孔隙。当炉腹里的香料被点燃,就会有烟从那些小孔里散出,游荡在山峦之间。烟的造型,可以被小孔控制,条条缕缕,与仙山的梦幻效果刚好相配。

总之,这是一种精密到极致,同时美到极致的日常生活器具,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成就,也体现出那时的贵族对物质生活的苛求。几百年后,一位被称为诗仙的大唐诗人还在一首乐府诗里,表达了他对这一神奇的视觉效果的痴迷: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幽深的炉腹,让香料隐藏了自己固体的形态,在火焰中,在人们视线的背后,悄无声息地变化,再次出现时,已经转化为袅袅轻烟。这样的转换,只有借助精美的博山炉才是最完美的,博山炉就像一个智慧的大脑,孕育着变幻莫测的思想。反过来,那股神秘而持久的幽香,也强化了博山炉的仙境形象,使仙境不但有形象(像李少君描述的那样),而且有气味。那奇幻迷离的香气,正是对仙境的最佳注解。

那时的人对世界所知甚少,这从反向上激发了他们对世界的想象。在汉代,人们对世界的想象,还带有许多魔幻的成分,他们所塑造与描述的那个世界,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文学意蕴。

把皇帝作为忽悠的对象,在中国忽悠史上,汉朝方士应当首屈一指。他们胆子大,风险也大,因为皇帝不会总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愚蠢。比如,汉武帝有时也会纳闷儿:既然他们都登上过仙山,遇见过仙人,为什么自己跟着他们东奔西走,结果连仙人的影子都没见到过?

李少君只好解释说,这要看缘分,脾气不对,仙人肯定隐而不见啊。所幸李少君死得早,还没有来得及露出破绽。后面那几位就不那么幸运了,他们不但露出了破绽,而且露出了破腚被汉武帝打得皮开肉绽,汉武帝甚至命人取下他们的脑壳,借此掩盖自己的愚蠢。

一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汉武帝,在寻找仙山的道路上,碰了一脑袋包。究其原因,是他把艺术的世界等同于真实的世界,混淆了虚构和非虚构的界限。最终,他还是醒悟过来,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说完这话的第三年,汉武帝就驾崩了。敢于否定自己,或许正是汉武帝的非凡之处。

汉武帝被整得很惨,中国艺术却得了大便宜。此前的中国艺术史中,只有屈原在《离骚》中对仙山进行过描述,但那也只是文学形象,而非视觉形象,直到汉代,仙山才开始以视觉形象出现。

博山炉为仙山的表现奠定了基本的图像志基础。博山炉的传统自此从未断流,比如中国山水绘画,就是从仙山的形象中脱胎而出的,抽丝剥茧,一点点地弥漫成一代代画家笔下的云卷云舒、山高水长,山水画也几乎成了中国艺术中最为经典的艺术形式。对这些,汉武帝一定是没有想到的。

打赏

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本文地址:https://www.800185.com/post/7951.html

相关推荐

历史故事《订书针暴露了特工》

二战期间,德国训练了大量特工,通过空降潜入苏联境内。这年,苏联克格勃抓捕了一名可疑人员,此人自称是电气工程师,但克格勃认定他是德国间谍。克格勃官员苏科洛夫查看了他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没有发现问题;请来专..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古人为什么要用又高又硬的瓷枕头》

用惯了软枕的现代人,很难理解古装剧和博物馆中出现的瓷枕古人为什么要为难自己?这样又高又硬的枕头用起来舒服吗?作为一种寝具,枕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人类使用的石枕(1957年,湖北黄冈螺..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花样作死朱高煦》

历史故事《花样作死朱高煦》

第一作:横行不法,锤死徐野驴朱棣的儿子中有两个最有希望继承皇位:长子朱高炽是个体弱多病的胖子,但心地仁厚;次子朱高煦武勇过人,在靖难之役中立过战功,原本最受朱棣宠爱,但此人实在太骄纵蛮横,朱棣最终权衡..

历史故事 2025-04-27

历史故事《草船借箭可有其事》

自行车的发明使得人们更容易交流,弓箭的发明也拓宽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有了弓箭,人类便可走出山洞里的巢穴,离开茂密的森林,来到广阔的丘陵和平原安家。有了弓箭,人不但能够加强自身的安全防御能力,还能够获取更..

历史故事 2025-04-27

一个靠理想生活的人

一个靠理想生活的人

有朋友在QQ上给我留言,说在某个青少年杂志上看到我的专访了,于是问我,难道真的想把文学当作自己的未来?其实一直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今天被人一问,倒觉得很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写东西当作谋生的手段,既然是..

励志文章 2025-04-26

历史故事《属于自己的调门》

1798年3月,郁金香开得格外艳丽,法国南部特拉斯堡小学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之中。校园内外,彩旗招展,鼓乐阵阵,孩子们穿着鲜艳的服装,手拿彩旗,列队站在学校大门两边,准备欢迎法兰西总统拿破仑到学校视察。听..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谈判暂停五分钟》

抗战时期,平北抗日根据地有一股土匪,领头的叫袁水。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壮大抗日力量,平北军分区政委段苏权决定以和平方式,收服这股土匪武装。段苏权给袁水写了一封信,两人约定在县城的一家茶楼谈判。这..

历史故事 2025-04-26

历史故事《柳如是,不省油的贤妻》

明末清初文人冒辟疆的一篇《影梅庵忆语》,使得他和董小宛的情事广为流传,然而在这故事里,董小宛美丽、温柔、忠诚、能干,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切美好秉性全与冒辟疆相关,她就像一颗小卫星,只围绕着冒辟疆转,与男..

历史故事 2025-04-26

评论列表
支付宝
微信

友情打赏...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