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不疾不徐》
2024-06-19 08:41 哲理故事
不疾不徐是一种美好的人生态度。
说它美好,是因为怀着这种人生态度的人,能将人生的节奏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是非常厉害的。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外出遇雨,同伴们都狼狈不堪,只有苏东坡不疾不徐,在雨中走出了自己的节奏。他把这种节奏谱成了一首词,就是那首着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因为它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所谓不疾不徐,正因为内心坦荡荡呀!没有这份坦荡荡,那就不是不疾不徐,而是慌手慌脚,甚至慌不择路。苏东坡的游伴们,在猝然遇雨的那一刻,大约就是这个张皇失措的鬼样子吧。
我想起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记载的一个细节,非常动人。他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常常跑警报,在跑的过程中,他常常看见他们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手执一根手杖,不疾不徐,在那里悠然地前行,好像天上根本没有日本飞机,好像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所以说,不疾不徐体现出了一种做人的定力,这不是靠简单模仿就能做到的。梅贻琦先生有这种定力,所以体现在他的仪表上,就有这种不疾不徐的悠然风度。
自古以来我们都非常看重这种不疾不徐的风度,认为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人生的自在和从容,是可以无往而不胜的。
事实上,不疾不徐不仅是一种做人的风度,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庄子就曾经讲过一个轮扁斫轮的故事,讲到一个叫扁的工匠叙述自己制作车轮的经验: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所谓不疾不徐,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刚刚好。做事能掌握好这个度,掌握好这个分寸,一切麻烦都会迎刃而解。在这个意义上,不疾不徐,就是孔子所谓过犹不及。
工匠想说的是这种制作车轮的分寸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他无法将这种分寸感传递给自己的儿子,因此他如今年老了还不能退休,他的儿子也不能接他的班。从工匠的角度看问题,自然证明这种做事的分寸感极难掌握,但是换一个角度,一旦掌握了这种分寸感,世上任何疑难事情,甚至很多比制作车轮要难得多的事情,也可以轻松解决。
不疾不徐是做人做事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虽然难,但是不畏难,正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疾风骤雨,还是电闪雷鸣,让我们保持不疾不徐的悠然心态,走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节奏。
更新于:5个月前本文由八零生活网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